秉承“寻甸所需、华理所能”的原则,自2012年学校结对帮扶寻甸后,选派挂职扶贫干部,持续深入开展“教育+”精准扶贫,充分调动科技、教育、校友、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,书写了一段华理与寻甸的扶贫故事。在多方帮扶下,2018年9月30日,寻甸县正式脱贫出列,并于两个月后启动了乡村振兴工作。10月,董玉国作为扶贫干部来到寻甸县挂职,任县委常委、副县长。作为华理定点扶贫工作的前锋和桥梁,如何巩固脱贫成效、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摆在董玉国面前的首要任务。
基于自身学历背景和长期实地调研,一个想法在董玉国脑海中酝酿——帮助寻甸乡村振兴培养人才和筹备智力资源,同时打造两个乡村振兴示范点。于是,董玉国开始筹划组织华理社会学院、艺术学院、商学院在乡村振兴领域有杰出成就的专家到寻甸广泛开展社会调研。
经过半年多的调研,2019年7月,小海新村、塘子大村两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初步规划方案诞生,寻甸成立了乡村振兴智库中心,并聘请第一批、19名智库专家。专家的注入,实现了寻甸智库零的突破,他们为寻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谋划策、问诊把脉、指明方向,为寻甸发展不断贡献智慧。作为寻甸乡村振兴重要节点,自此,寻甸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。2019年底,董玉国又争取学校出版社向智库捐赠图书,丰富智库软件资源。今年3月,在前期建设智库中心基础上,寻甸聘请了第二批智库专家,力量进一步充实。
输血只是外援,造血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内生动力。基于这种认识,董玉国在全力推进智库建设的同时,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帮助寻甸培养乡村振兴骨干人才上。2019年,经过精心对接,董玉国先后组织和带队党政干部、团干部25人,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50人到学校培训学习;联合普陀区举办一期专题培训班,组织就业扶贫干部51人参训,全面提升干部综合能力素质。同时,组织华理专家学者到寻甸县开展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、环保、科普等专题讲座4期,覆盖基层干部、技术人员1100余人次。
|